時間:2013-04-15 來源:中國學前教育網 作者:客服中心 點擊:次
無論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聽評課,還是現(xiàn)行倡導的觀課議課,都不可回避“聽(觀)課記錄表”。因為在經歷事件的過程中,我們一般很難抽身出來從事件中獲得啟示,往往到事件過后,在對事件的回顧和審視中,通過對記錄進行梳理和再造,才能較完整地獲得事件的啟示和意義,才能從中收獲智慧。
回顧近三十年的聽課歷史,有剛當教師時的新鮮但不乏迷茫,有目不暇接時的興奮但一無所獲,有滿頁滿頁地對細節(jié)的記錄,也有事后才補記的廖廖數(shù)十個字……從“聽課記錄表”的蛻變,不難看出聽課的心路歷程。
第一代側重于過程記錄
這是我最早使用的“記錄表”,大約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除了必須的有關聽課的信息記錄,如“課題名稱”、“聽課時間”、“執(zhí)教者”等幾項外,就是“過程記錄”了。那時,能倡導相互聽課的幼兒園已經很前衛(wèi)了。
第二代增設評價欄
增設了“評價”欄,應該是最大的改變,標志著研討氛圍的形成。開始是在“過程記錄”的最后加上一格“評價”,后來將“記錄表”分成兩欄,即“過程記錄”和“優(yōu)點缺點”兩部分,再后來又在最下面加上“討論”一欄,漸漸地執(zhí)教者才有了說話的權利。
為了讓執(zhí)教者闡述自己的觀念,我在“討論”這一格的第一行寫上“執(zhí)教者”,用實際行動在一線教師心目中建立“平等對話”的氛圍。讓老師的個性經驗在園長這里首先得到認同,引導教師自我提升反思能力,形成經常切磋、彼此支持的心態(tài)。避免園長絞盡腦汁地找出問題,自說自畫地說一說,可園長走后,問題還是那個問題,課堂還是那個課堂,教師還是那個水平上的教師。
事實上,鼓勵教師自己找“亮點”、“成功所在”、“得意之處”之后,每位教師都能說出幾點來,雖然有時只是理念上的還沒有落實到行動,但我相信,起碼老師是想這樣做的,只是還有一段距離而已。并且每一位老師都會很謙虛地找出自己的問題,都能更坦然地面對問題,而很少有老師在我提建議的時候還表現(xiàn)出尷尬來。
第三代關注孩子發(fā)展
隨著《幼兒園工作規(guī)程》的頒布,孩子的發(fā)展進一步成為教育的根本,我的“聽課記錄表”進入第三代。表格的上半部分沒有變化,只是豎著分成“幼兒活動”、“教師組織”、“問題與思考”三欄,更側重于觀察孩子。
在觀課時,時刻提醒自己,首先要成為“孩子”的角色。使自己處于“學習”的情境中,從幼兒的角度去反思教師怎樣教或怎樣處理教學內容、怎樣引導、如何組織,幼兒才能聽得懂、能探究、能應用、會掌握。其次,轉換成“執(zhí)教者”的角色。設身處地地思考,如果自己來上這節(jié)課,該怎樣上。將執(zhí)教者的教法與自已的構思進行比較,這樣既可以避免以局外人的身份去挑剔,看不到長處,不理解執(zhí)教者的良苦用心;又可以避免無原則地同情理解,看不到不足與缺點。最后,進入“取長補短”的學習角色。更多地去發(fā)現(xiàn)執(zhí)教者的長處,發(fā)現(xiàn)課堂教學的閃光點,以及對自己有啟迪的東西,做到取長補短,努力提高自己的業(yè)務水平。
我越來越堅信,執(zhí)教者對孩子現(xiàn)狀的分析、對教材的把握、對方法手段的采用、對過程設計的思考,比任何人都更有發(fā)言權;課堂觀察活動不只是展示、評優(yōu),更是為了了解常規(guī)課堂教學現(xiàn)狀,幫助教師觀察、發(fā)現(xiàn)、提煉出教學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各項考核越來越較真,從“結構工資條例”到“績效考核細則”,細則上總也少不了“根據(jù)隨堂聽課效果,優(yōu)秀率不低過30%,不合格率不少于10”“隨堂聽課結果記入考核細則”等規(guī)定,可我卻頑固地堅守著,從來不給教師打“不合格”。當然面對個別“糊弄”者、目標基本不能達成者,我請他們在近期內再上一節(jié)類似的活動,或者在沒有組織過相同活動的平行班再上一遍,并請全園教師來觀課。
第四代增加了目標性
不少園長雖然領悟到深入一線的重要和必要,但卻常常“上課鈴聲響起,迅速翻找到記錄夾子走向教室”,對于執(zhí)教者上什么內容,是哪個領域的活動,都不甚清楚,對“教育目標”、“預設過程”更是一無所知?;顒咏Y束后,就事論事,天馬行空地“討論”一番,卻忽視了很多有效的、真實的聽課信息。
于是,我再一次緊縮了那些客觀的諸如“課題名稱”、“執(zhí)教者”等信息,為了給自己增加壓力,有意地加上“目標預設”欄目,并留下了足足兩行的空檔,讓它促進或監(jiān)督我在進入課堂之前了解活動的預設目標,并盡可能地鉆研一下教材。從而能邊觀課邊分析通過哪個活動達成了哪項目標,完成了多少。這樣,漸漸地也便成了習慣。在倡導建立特色幼兒園的同時,我認識到,獨具個性風格的老師才是特色幼兒園的支架。我將深入課堂作為培育教師個性風格的主要途徑,因此,第四代的“聽課記錄表”中“目標預設”下方又增加了“觀察點”和“觀課目的”這兩格。
我的“深入一線課堂”不再是漫無目標地了解教師或了解課堂,而在課前就與執(zhí)教老師形成了需要深入思考的重點問題。帶著這樣的較強的目的性進入觀課班級,無論是教師還是園長都不是為聽而聽,只聽不思了,而是走入教室時準備工作已經做好,思考已經開始。圍繞既定方針觀課,根據(jù)不同研究重點、不同的執(zhí)教對象議課,能逐步地解決具體問題,做到各個突破。觀察的課堂成了更真實的課堂,成了組織和分享雙方都盼望早些到來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