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06-07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次
日常教學中,師幼之間的問與答是必不可少的常規(guī)互動。面對幼兒各自不同的答問能力和水平,教師不能簡單地用“嗯”“好”“對”“你真棒”來回應,而是要講究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在師幼互動中,教師應該怎樣提問和回應,才能更好地促進幼兒發(fā)展呢?下面,筆者以小班活動“西瓜”為例,總結出幾條經驗。
提示式問答
殊途同歸
例一:
師問:“吃剩下的半個西瓜皮我們可以把它當成什么?”
幼答:“里面還可以放泥土。”
師答復:“對呀,放了泥土可以種花,西瓜皮就變成了一個花盆。”
例二:
師問:“吃剩下的西瓜皮有什么用?”
幼答:“豬八戒還被西瓜皮滑了四跤,爬也爬不起來了。”
師答復:“西瓜皮滑溜溜的,用它來做成洗面奶說不定還真不錯呢!”
反思:有些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還很差,有些幼兒的回答還會偏離問題本身,甚至答非所問。這時,教師就應該適當提示,把幼兒的回答思路拉回問題中心來,并且順應幼兒的思路,以幫助該幼兒順利精彩地回答完問題,保護好幼兒的自信心,能起到“殊途同歸”的作用。
提煉式問答
形散神聚
例一:
師問:“我們發(fā)現(xiàn)了西瓜放在水里是浮在水面上的,有什么辦法讓西瓜沉下去呢?”
幼答:“我在西瓜上綁一塊石頭,它就沉下去了。”“我用手壓住西瓜,它也會沉下去。”
師答復:“小朋友的方法很多,綁石頭或壓住西瓜,都是給西瓜加重,加重能讓西瓜沉下去。”
例二:
師問:“西瓜是怎樣長大的?”
幼答:“西瓜是長在泥土里的。”“西瓜小時侯很小的。”“西瓜是慢慢長大的。”“西瓜在泥土里還會發(fā)芽呢!”
師答復:“對呀,西瓜是經過了播種——發(fā)芽——長葉——開花——結果(邊做動作或繪畫)才慢慢長成了大西瓜的,農民伯伯種西瓜可真不容易呀。”反思:幼兒的回答雖然很多,但是也很散,缺乏一定的連貫性,此時教師就應該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將幼兒的答案用簡短的句子或詞語進行總結,對于幼兒的概括性思維培養(yǎng)非常有利,同時能起到“形散神聚”的作用。
提升式問答
畫龍點睛
例一:
師問:“西瓜長什么樣子?”
幼答:“西瓜是圓形的,長得像我們拍的球一樣。”
師答復:“對呀,西瓜長得就像球一樣圓,我們把這樣的形體叫球體。”
例二:
師問:“我們小朋友為什么要多吃西瓜呀?”
幼答:“西瓜很好吃,天熱的時候我們吃了就不嘴干了。”
反思:幼兒回答問題總是很淺顯的,教師可以順應他們的思路,幫助其把回答提升到一定的高度,當然也要保證幼兒可以理解。對幼兒的回答進行適當?shù)奶嵘?,有助于拓寬幼兒的知識面,培養(yǎng)幼兒語言概括能力。
這些各有特色的答復技巧再配以動作或圖畫,能讓幼兒更加形象直觀地獲得知識,對于幼兒學習的提高非常有利。
(供稿:張潔瓊 校對:張潔瓊 郭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