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08-16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次
近些年,活動展示的形式比較多見,對這種形式存在兩種不同的看法,一種認為這種現(xiàn)場活動對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非常有幫助,就如參加此次精品活動展示的老師們,熱情高漲。南北精品活動展示從第一屆開始就一票難求,充分反映了這種需求。另一種,則從兒童發(fā)展的角度提出擔憂,認為把孩子從他的原生態(tài)中帶到這個臺子上,對孩子的利益考慮得是否周全?這是一個很尖銳的問題。杜繼綱老師結合這兩天的現(xiàn)場感受對這一擔憂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杜老師說,對幼教工作者來說,兒童的利益永遠是第一位的。中華女子學院附屬實驗幼兒園的胡華園長在解決孩子從幼兒園到陌生場景的問題上(第一屆精品活動展示借用了該幼兒園的孩子),想了很多辦法。她既給家長發(fā)了短信,解釋了這次活動的特殊性,也和孩子做了明確的溝通,告訴孩子這是一次挑戰(zhàn),希望大家會很愉快。在活動進行中孩子們互相鼓勵說,“你是男子漢,要勇敢一點”,說明這樣的活動對孩子還是有挑戰(zhàn)的,孩子也是有一點焦慮的。這是問題的一個面向。而本次活動展示中的幾個細節(jié),則讓大家對活動展示中對“兒童利益”的考量更加安心。龐劍敏老師的活動“我的幸運一天”結束以后,亞運村二幼的孩子和她告別的話語是:“今天就是我最幸運的一天,我希望你能在這里。”這是孩子的真實感受。朱繼文園長的“棉花糖挑戰(zhàn)賽”中,讓孩子來討論:你認為你應該拿什么獎?有一個孩子悄悄說:創(chuàng)新獎。但是你會發(fā)現(xiàn),他不是理直氣壯的,那一刻,孩子內(nèi)心的感受是非常真實的。石玲玲老師的“不掉落的紙”中,一個孩子說老師畫的火鍋像碗,老師讓他畫一個,他完成得也不怎么樣,老師調侃了一下,但孩子仍然堅持:火鍋有兩層,上面還有一個煙袋嘴那樣的東西。這幾個片斷讓我們感覺到,孩子在這一刻是全身心投入的。所以,孩子來到這樣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會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一定會有的。但是,也有正面的地方。而且我們可以看到,每一個老師站在臺上的那一刻,他在忐忑不安的同時,總是把和孩子的互動、和孩子的交往放在了第一位。
梁慧娟老師也表示,大家需要展示課來研討今天的教育教學怎么做,但也有局限性。比如,由于場地的限制,由于老師和孩子之間熟悉程度的限制,于做課的老師難免會有壓力。而且,“展示”是非常態(tài)的。在座的老師回到幼兒園,會通過園本教研去研究,去分析,去討論,怎么把幼兒園的教育活動做好,肯定存在怎么把展示活動與常態(tài)化教學區(qū)分開的問題。何桂香老師結合實踐闡述了自己的看法。何老師說,有的老師特別回避教學活動,甚至在一日活動中不設計集體教學,把集體教學作為區(qū)域游戲延伸的分享性活動,也有一些老師用其他活動形式代替集體教學。所以,精品展示活動作為一種交流和學習,意義重大。不論誰來做這個活動,都會經(jīng)歷研磨的過程;而在現(xiàn)場的每一個老師,也都會去思考,怎么設計活動,怎么組織活動,怎么研究孩子。
楊麗欣園長從另外一個角度回答了這個問題。棗營幼兒園的郭天曉老師承擔了一節(jié)展示課,而棗營幼兒園的孩子們參加了此次的5個活動。楊老師認為,此次展示活動,對于棗營幼兒園、棗營幼兒園的老師和孩子,都是機會。孩子能走出幼兒園的門,換一個地方來跟不同的人交流,這對于他們的成長是有意義的,老師在磨課、展示的過程中不斷經(jīng)歷和磨練,這對他們的專業(yè)成長也是有促進作用的。
楊園長也解釋了她對于“精品”的理解:“第一層是字面含義,我們期望拿出最好的跟大家分享,讓人有所啟發(fā),有所感悟。然而,任何一個事物,從不同的角度,會給人不同的感受,或讓你頓悟,或給你了一種特別的啟發(fā),這都可以稱為精品。第二層含義,我們把精品展示看成一個過程。會把出精品的過程推進下去,希望將來有一天,與大家分享我們已經(jīng)經(jīng)歷過的所有的事情和結果。”
對于這個問題,杜老師最后補充了一點:南北不同風格的老師在一起展示活動,大家共同觀摩,從研究的角度,也會有價值。
集體教學要不要?
接下來,梁老師的提問將沙龍的討論引向下一個主題:如果教育行政部門的評估當中不看老師的公開課,我們也不去組織精品課的展示交流活動,就從幼兒園、就從促進孩子的發(fā)展出發(fā),集體教學還有沒有存在的必要?“學習故事”“瑞吉歐”“高瞻課程”,這些西方課程模式在國際上一片叫好,如果我們認為這些是應該學的,那我們還搞集體教學嗎?如果我們都認同幼兒園一日生活都是課程,那么怎么平衡((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提出的生活活動、游戲活動和集體教學活動?為什么不能夠完全用孩子的自由游戲和教師必要的指導去安排幼兒園的一日課程?換言之,集體教學存在的意義是什么?
梁老師也給出了自己的答案:集體教學是活動區(qū)活動、生活活動滲透不能替代的,是需要把孩子集中起來做一種經(jīng)驗的梳理、提升,進行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的指導的。
何老師也十分明確地回答:集體教學十分必要。有些活動區(qū)里不能夠解決的問題,要在集體中完成。這需要篩選,哪些是適合在區(qū)域游戲中進行的活動,哪些要在集體中實現(xiàn),既然是集體活動,就要發(fā)揮集體活動的最大價值。
集體教學怎么做?
以往,我們可能更多地以學科、領域性的線索和脈絡來做集體教學,它有著很多年的經(jīng)驗沉淀。隨著對綜合性和整合性的進一步強調,的確存在著集體教學活動該怎么組織的問題。
杜老師通過分析展示中最受歡迎的體育活動,分享了他對于這個問題的感悟。杜老師說,這三個活動
(第一屆徐超老師的“椅子的挑戰(zhàn)”,本屆汪旭峰老師的“救援行為”、李士彪老師的“飛躍高‘墻’”),有幾個共同的特點:一是挑戰(zhàn)性,看課老師的嘴巴都張得大大的,足以說明這一點;二是結構非常清晰,程序很嚴謹,熱身、活動、放松,主體活動每一步的分解非常有講究,這是我們歷來做集體活動特別在意的一個方面;三,老師和孩子互動的空間比較大,孩子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是師生互動的關鍵點,甚至是焦點,每每引得哄堂大笑,或會心地笑,甚至是驚訝和贊嘆。孩子也是興趣盎然的,你不會覺得硬加了什么。
接著,杜老師分析了鐘艷英老師的剪紙活動“后羿射日”:活動的結構分三步,第一步是集中談話,中間是自主探索,最后是交流分享。在這三步里,大家最關注的就是孩子運用剪刀的嫻熟程度,以及造型和創(chuàng)意的能力,并且很好奇他們是怎么達到的。由此我們或許可以思考,一,某些領域,美術、音樂,甚至體育,假如把自主探素的權利還給孩子,他們是不是有可能給我們帶來比較大的驚喜?二,為什么不是把所有的智慧集中在中間環(huán)節(jié)去支架孩子,幫助他?
杜老師通過剖析另一個活動回答了這個問題:“看到石玲玲老師‘不掉落的紙’的教案,我就在想,這個老師怎樣把這些物理知識給孩子?我替她捏了一把汗。但是,當我看到有個孩子通過自己的探索迅速跑動,用空氣的阻力讓紙掛在手上不掉的時候,我松了一口氣。她的設計里面,就是有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的,而孩子在自主探索的過程當中無意地就把這個環(huán)節(jié)完成了。好多孩子在模仿他,老師也按照這個環(huán)節(jié)來推動。這種師生之間的呼應、互動,比較好地回答了中間那個環(huán)節(jié)的問題,它不是誰拎著誰,也不是誰在等著誰。”
“在體育活動中我們也會有同樣的發(fā)現(xiàn),師生的感覺是互相呼應的,是一氣呵成。集體教學要下的功夫,就是要通過師生之間的互動,通過同伴之間的互動,來把這樣一種認知的難度或者障礙,克服過去,要讓孩子有提升,梳理他們?nèi)粘I罱?jīng)驗中零散的經(jīng)驗。”
杜老師也提出,我們的集體教育在世界上是獨步的,那是我們的優(yōu)勢。近些年來美國關于兒童的研究中,兒童(child)變成了復數(shù)(children),因為孩子之間是有交流的,交流是蘊藏著智慧的,這是集體的一個重要含義,是東方的特質。我們要做的是,把傳統(tǒng)的圍繞著集體教育的那些智慧凝聚起來,發(fā)揚下去,然后再考慮在這個基礎上怎么更好地接觸不同的課程模式。
對于“集體教學怎么做”這個問題,梁老師提到,這兩天感受比較深刻的是:老師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意識去抓關鍵經(jīng)驗了。但關鍵經(jīng)驗并不是明顯、清晰地擺在那里的,尤其是科學和社會領域。比如,社會領域強調兒童的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應該是在一日生活當中去培養(yǎng)的。那么,社會教育活動要解決什么問題,線索就得非常清楚。
比如,郭天曉老師的“問題與辦法”,她的反思中提到了一個特別關鍵的線索——針對事情的解決和針對心情、情緒的解決。這個活動就是讓孩子去解決問題,一個是解決事情,包括老師本身預設的問題,以及現(xiàn)場隨機發(fā)生的兩個女孩因座位而發(fā)生的問題;二是解決情緒。但情緒是有延展性的,不是戛然而止的,不是簡單的道歉或讓座就能解決的,需要研究兒童情緒發(fā)展的特點,考慮不同孩子的情緒什么樣的安撫效果、方法最有效。針對事情的解決和針對情緒的解決是兩條線,這就要做一個價值判斷。作為社會領域的集體教學活動,它能夠給兒童在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尤其社會適應方面提供的經(jīng)驗是:幫助兒童學會在集體當中自控,控制情緒,控制行為,因為集體活動是有規(guī)則的。梁老師通過這個例子回應了社會領域中集體教學怎么做的問題。
我們看到,集體教學確實比較難,它要考察老師對關鍵經(jīng)驗的把握,老師自身的知識結構能不能夠環(huán)環(huán)相扣找到準確的點去一以貫之,讓孩子能夠通過我們的集體教學,高效率地去掌握一些從其他活動形式中不能夠獲得的經(jīng)驗。
楊老師也回應,進行集體教學,對老師的挑戰(zhàn)很大,它既要滿足于集體教學當中具有共性的問題,又要很好地顧及到每一個孩子的發(fā)展速度和思維方式。
雖然有挑戰(zhàn),但我們幼教人對于解決這個問題,有熱情,有期望,有信心。
(供稿:張潔瓊 校對:張潔瓊 郭彤洋)